close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這種症狀,

常常看到一張紙,

畫有花紋的,

互助會陳小姐的,

或是父親帶回來純白的紙張,

就會有想改變他們外型的念頭。

最常折的是紙鶴,

從小到大大概也折過上千隻的紙鶴,

又在書上學到,

把鶴的尾巴放下來,

尾端反折,

翅膀斜擺之後,

就是一隻鷺鷥。

國小在家裡,

無趣的時候在書櫃翻到一本《乖寶寶摺紙》,

覺得十分有趣,

常常吵著母親帶我去買色紙來折,

前前後後學了有三十種造型,

如今只憶的起寥寥幾種,

又那本摺紙書在國中之後竟遍尋不得,

每找一次,

就悵然一次。

依稀記得那本書常常放在幼稚園畢業所贈的字典旁邊,

但如今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可能是因為年幼時體質衰弱,

又有呼吸道過敏,

常併發大小感冒,

補身的中藥,

治病的西藥,

對我而言有著如飯後水果一般的地位。

補身的中藥自然是沒有紙了,

但那個時候西藥要將藥丸都磨成粉,

放在薄紙的中央,

然後護士如包餛飩一樣的用熟稔的手法包成藥包,

不像現在用機器弄成帶狀,要拆第一包常常不小心撕到第二包,

開了兩包不知道該怎麼辦。

中餐吃完,

也不用母親幫忙,

我很早就會自己吃藥了,

吃藥講求一種節奏,

節奏對了,

藥就不苦了,

扭扭捏捏的把藥和著水含在口中,

那真是難受。

藥粉吃完了,

那剩下的紙就是獎勵。

那些紙在還沒有找到摺紙書的時候,

都化成了或是戰士,

或是野獸,

或是邪惡博士的機械人,

可以按照自己的劇情來演,

比《魔動王》花一堆時間變型還來的省事。

但某一天午睡醒來竟然發現藥紙戰士們竟然被母親打掃時掃掉了,

之後想折也早就忘記該怎麼折,

一直到現在都覺得有些遺憾。

 

最近母親教我折一種元寶,

是她向賣香和祭祀爐具的店家學來的,

卻常常忘,

所以便在記得的時候教我,

以備不時之需。

這麼一來,

我返家的時候也可以多一份人手趕工祖母需要的元寶。

後來發現店家的折法有許多贅累的步驟,

便加以改良,

好讓母親記憶。

在暑假顧店的時候,

看著客人來來往往,

其實也無事可做,

常常信手拿附近的廣告傳單,

捻成元寶或是一艘船,

排解無聊。

但現在又好像忘記怎麼折了,

不禁有些惶恐。

 

折紙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藝術,

有人說是作業,

有人說是祝福,

我的話只是一種習慣。

習慣是為了保存某些舊物,

有意,

或著無意間養成的,

但折紙究竟保存了什麼呢?

其實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保存時間的足跡有什麼用。

或許長大時再拿來玩賞一番,

玩賞那些大概是不斷消失的,

成為符號或是重點提示的那些回憶,

似乎也滿有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二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